11月10日,《江西省教育事业发展“十三五”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规划》)公布。《规划》提出,要完善小学生考试成绩呈现方式,取消“百分制”,实行“等级加评语”的评价方式,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小班教学,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质。笔者以为,在小学阶段取消“百分制”的做法,不仅兼具人性化与科学化,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养成,值得为之叫好。
客观来讲,“百分制”在激励学生比学赶超方面确实发挥了重要作用,不少家长和教师也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学业是否成功的主要标准。但随着社会对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强烈,“百分制”也日益表现出它的局限性,其负面影响也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诟病。比如“高分低能”呀、“唯成绩论”呀等等,可见,这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,既不客观,也不科学,而且还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。
江西省逐渐取消“百分制”,改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,是在素质教育道路上值得称道的一大进展,其价值和意义不容小觑。多元化评价方式的优势在于,一方面它把学习的目的从单纯关注分数转移到综合能力上来,对“重分数轻能力”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扭转作用;另一方面,它刻意淡化、模糊了考试分数在教育评价体系中的决定性地位,真正变“以分为主”为“以学为主”,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“唯分数是瞻”、以偏概全的教育模式。取消“百分制”,是对学生除考试分数之外的其他才能加以肯定和鼓励,既兼顾特长又呵护创新能力,引导他们全面发展,这其实正是素质教育的精髓所在。
再者说,取消“百分制”,这也迈出了教育公平的关键一步。小学取消百分制,应该不会再有排名;没有排名,就不会出现优生和差生;没有优生和差生,学生就不会受到不公平对待。以前,优生在老师眼中是香饽饽,一肥遮百丑,人见人喜欢;相反,差生在老师眼中则是窝囊废,不仅有时受到冷落和嘲讽,甚至受到体罚和变相体罚。如此一来,教育公平何从谈起?取消百分制,就是取消学生身上各种不该贴上的标签,取消学校和老师手中不该有的特权,让每一名学生接受平等的教育,让学生和家长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。
总之,取消“百分制”,它降低了老师和学生对分数的关注,避免陷入“分分计较”的怪圈,将着眼点重新回归对学生自身发展真正有益的能力、素质和知识上来。对于这一做法,我们应给予掌声和鼓励,毕竟勇于改革,比不做探索强。但社会尤其是家长长期习惯了学生成绩以“百分制”呈现,取消“百分制”肯定会面临一定压力。因此,在这一教育新风被社会普遍期待进而被认识、接受和推广的同时,我们也应给予其合理化的意见建议,帮助其尽快地成熟科学起来,让素质教育迈出更具实质性的步伐。